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一、根据课标说教材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一是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二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挑山工》一课处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这组课文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有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必须细细体会,才能读懂意思。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挑山工》一课在本组课文中是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刚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诵读、肌肉、拘束、耽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了解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但走得比游人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针对内容说教法
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本课时,我既要设计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三、着眼学生发展说学法
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1.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
四、整合资源说过程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复习检查,理解课文二、三部分,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麦哨》,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排在单元篇目的最后。文章主要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文章还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了解这种手法的运用,并学习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不用说城市里的孩子,就连现在乡下的孩子也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畔、兜、穗、裹”等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麦哨、呜卟、和着”等词语。
2、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积累喜欢的句子。
3、认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并积累喜欢的句子。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的学习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件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品位语言,深入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回忆前文,导入新文;初读课文,直击中心;精读课文,感受麦哨;拓展延伸,展示下水文”四个方面来说说教学过程:
1、回忆前文,导入新文
回顾前面所学的课文《乡下人家》,说一说乡下人家的特点。由此引到作家陈益笔下的《麦哨》,激发学生探究《麦哨》的趣味和特点。
2、接下来进行课文初读。要求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寻找麦哨的特点。学生读完课文后首先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词,通过指生读、开火车读、领读、齐读等形式检验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仿佛在课文中听到了什么声音,由此引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此处我设计互动环节,师读课文,生配麦哨声。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引导生体会麦哨的特点
3、到了精读阶段,文本的深入剖析围绕“欢快、优美”两个词展开。
欢快优美的麦哨声由谁吹响?引出第三段。学生在第三段感受乡下孩童的外表形象,以及比喻手法的运用。接下来细化感受人物形象。由此引出第5段,赏析玩耍的男孩的形象,感受孩童的快乐。在此体会动 ……此处隐藏24336个字……著《韩非子》,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及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新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4杜老师执教的《春联》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语文课。李老师通过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达到真、实、活的教学境界。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李老师这节课的目标是:诵读文中五副对联,理解意思,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音律美,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并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二、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这节课紧紧围绕五幅春联对联,通过读春联、悟春联、配春联、选春联、送春联这几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用结合,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读春联——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春联的意思;
2、悟春联——感悟春联对仗、音律美的特点;
3、配春联、选春联、——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突破了教学难点。
4、送春联——课末,根据教学内容,给孩子送春联,把学习内容引向课外,体现了母语教学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三、多样化的教与学活动,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五幅春联的学习方法不同,前四幅对联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来后,通过两次的读:一读学习积累,读懂课文内容;二读,抓春联中关键词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领悟春联丰富的内涵;在这一过程的学习中,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扶着学生学习一幅春联,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读,在小组里说说,然后全班交流;第五幅对联让学生通过读、悟春联,配春联、选春联、体会春联对仗美、音律美的特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互相启发中清晰、丰富,孩子们在这之中自主调动知识积累,合作探究,积极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及文化性。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
此外,教师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过渡语、导语、问题的提示语等(如: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高兴地读吧,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自豪地读吧,让我们为祖国的欣欣向荣而骄傲地读吧;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愿送给祖国吧,送给远方的亲人吧,送给听课的老师吧,留给自己吧……)一步步引领着学生走进春联、融入春联、超越春联,将本节课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课中这些灵动的语言催生着情感,唤醒着情感,丰富着情感,同时,它也使这节课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累,蓄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真正体现“课堂上放而不野;收而不僵;活而不乱;实而不死”的特色。
四、善用媒体,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杜老师课件的使用恰到好处,化解了教学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5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争吵》是S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读本文的生字新词,读懂“我”和克莱蒂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各自的表现。
(2)、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重点、难点: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3、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完成本课作业练习。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四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由于本班学生属于新分班级,学生差异大,回答问题不主动。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 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说设计意图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五、说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认识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